“主题教育思想汇:听马院院长说”由浙江学习平台、浙江新闻客户端、浙江在线、浙江共产党员杂志联合出品,邀请浙江红船干部学院以及浙江省重点建设的11个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们,结合本次主题教育精神,围绕“读懂红船精神”、“感悟浙江精神”和“再学八八战略”三个专题进行再阐释、再解读。今日推出第六期。
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是陶渊明笔下隽永的田园生活,“人诗意地,栖居在这片大地上”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向往的人类本真生活状态。这般美好愿景,已率先在浙江大地成为现实。浙江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、改革开放先行地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,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主持下,启动了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由此拉开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。历经16年接续奋斗,之江大地上,众多乡村“美丽转身”,面貌焕然一新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中国要强,农业必须强;中国要美,农村必须美;中国要富,农民必须富。美丽乡村建设,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要求我们以历史思维把握发展大势,以战略思维把握整体布局,以政治思维把握人民立场,深刻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,夯实乡村振兴战略根基。
美丽乡村建设之义:把握大势、抓住时机的历史思维
把握大势、抓住时机的历史思维,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道义之所在。在我国古代和近代的漫长岁月里,民生疾苦,一如屈原所咏叹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,民众的生存和温饱尚无法得以保证。新中国成立后,农业支持工业、乡村支持城市的城乡“二元结构”,使得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十分显著。改革开放后,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,雨后春笋般建立的乡镇企业,增加了农民收入,但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、自然和人文生态的破坏。中国“水晶之都”浦江县,家家户户建水晶作坊,污水直排入钱塘江,人称“每滴污水都流进杭州人的茶杯里”。这不但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,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。正是在农村发展阵痛期,美丽乡村建设应运而生。浙江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抓好“三农”工作的“牛鼻子”,坚持“一张蓝图绘到底、一任接着一任干”,深入实施“八八战略”,积极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重要理念,持续深化“千万工程”,终于破茧成蝶、凤凰涅槃,变“脏、乱、散、差”的农村为有品、有韵、有魂的万千美丽乡村,并以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成就,获得了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——“地球卫士奖”。
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”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:“加强农村生态建设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,努力建设美丽乡村”。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我国农村演变发展的历史逻辑,顺应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,唤起了属于亿万农民的中国梦,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。这要求我们运用历史思维领会和贯彻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,顺势而为、因时而动,在“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”中,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、为民族 谋复兴。
美丽乡村建设之识:把握全局、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
把握全局、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,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科学谋划、高屋建瓴的远虑深识。一方面,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就是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视野,谋大局、谋长远、谋未来。另一方面,美丽乡村建设是优化农村环境的“生态工程”、造福农民群众的“民心工程”,也是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“基础工程”、统筹城乡发展的“龙头工程”。既要生态宜居,也要生活富裕、乡风文明、管理民主,涉及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各个领域,有着纲举目张的现实意义。浙江美丽乡村建设,在“八八战略”指引下,犹如一枚枚精心雕琢的宝石,折射着浙江“最多跑一次”的体制机制改革之美,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之美,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之美,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政治生态之美。2018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.73万元,已连续34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,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”这要求我们运用战略思维,从国家发展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的高度,谋划、部署美丽乡村建设,筑牢全面小康社会之基。
美丽乡村建设之本:把握立场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维
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维,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,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出发点。2002年习近平同志刚到任浙江,就深入基层调研民情民意,118天里跑遍了11个地级市,走访25个县。依据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,做出“千万工程”的重大决策部署,举旗定向、谋篇布局,改变了万千乡村面貌,造福了千万浙江农民。
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发展形势,对浙江提出“干在实处永无止境,走在前列要谋新篇,勇立潮头方显担当”的新期望。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思维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理念,既真抓实干,不搞面子工程,不骛虚声;也精准发力,不驰于空想,不落窠臼。未来可期,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以更多实绩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。
美丽乡村建设,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兴起的,具备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不再是世代农民想都不敢想的水中花、镜中月。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,承载着国家富强、民族振兴、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,这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。唯有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,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谛,汲取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,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历史思维、战略思维和政治思维,才能从乡村历史沿革、资源禀赋、精神面貌、基础人文等方面出发,天人合一、勾连古今,让人望山见水、乡愁可寄,走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、时代特征、人文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,才能全面实现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伟大变革,迎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明天。(作者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、教授邹宏秋)